|
导读 说到高考复读,想必没有人的感受能比学生们更加强烈的了,以下的这些话,来自于最真实的高考复读生心声。 每年高考过后,总会有一批考生重新踏入高三,开始了又一年努力奋斗高考的生活。说到高考复读,想必没有人的感受能比高考复读生更加强烈的了,以下的这些话,来自于高考复读生最真实的心声。 高考复读生:就是不想对不起自己
高考复读生:复读一年,你经历了什么?
更多的是来自心理上的折磨,每次月考后,各种表就会贴在大门上,进步多少,倒退多少,明明白白圈出来。每次月考后调座位,也是按照成绩来调,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刺激大家的神经。所有人都在默默的较劲,很累,可是没有办法。
每天6点30分起床,自习到11点睡觉,每天仅有30分钟的时间玩手机,一开始不习惯,也会羡慕之前的同学在大学里混的风生水起,到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。
复读这一年比我想象中的要快许多。每天都提醒自己要努力,要把握全国卷命题规律;每天和同桌讨论文综,然后我们的思维会发生碰撞,我把我的思路讲给她,她把她的想法告诉我,一起进步。
大冬天每天挣扎着5点爬起来去早读。戒掉手机不难,难的是当你在一两次模拟考的失利后、在排位考成绩公布发现原来成绩比你要差的同学排到了你前面时,你仍然可以跟自己说:这不代表什么,我下一次可以考得更好,最重要的是我高考一定会考得很好。
高考复读生想说的话 大多数人选择复读都是因为不甘心,不想后悔,但如果这就是你所能接受的那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。 人生犹如细细流水在往前推进,每天没有给你时间去彩排,只有现场直播,要知道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自己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,在奋斗的时候就要奋斗,而不是一味地选择安逸。我们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,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拼自己。其实高考可能是你人生之中最公平的一场竞赛。如果你选择了高考复读,就要抓住这个重新来过的机会,保持你最初坚定的想法,对自己的狠一点,你会发现到最后等来的会是你自己想要那个结果。既然选择了高考复读这条艰辛的路,既然重新给了自己一次机会,就要好好把握,在明年高考上无悔自己当初这个选择。 有三种人不适合高考复读 当你笃定要在高考补习学校中闭关一年时,不妨扪心自问到底适不适合复读。打定高考复读的念头也许只需要一秒,但跑完高考复读的全程却需要将近一年。不适合复读却再强撑一年,很有可能收到反面效果。 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。 第一种不适合高考复读的,是没有家庭支持的人。
早在2002年,教育部就发布了《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》,明令禁止公办高中动用教育资源办复读班。 但这一规定非但没有刹住补习的浪潮,反而制造了高考补习班稀缺的局面,哄抬复读的成本。2015年,北京高考复读一年的费用三万起步。而北京大学校本部的学费5000元起,实验班不过5300元,而住宿费不过750元~1200元。
民办补习机构的收费则更加不友好。“高考补习工厂”毛坦厂中学有个民办的金安中学,收费可达4.8万元。有的学校提出,分数不够,交钱才能进,甚至还打出了“文科438至467、理科402至431”一年学费3.6万元的标准。这比大多数大学四年的学费还高。 事实上,高考复读的成本还不止于此。高中毕业后,平均起薪是每月2279元。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,支持孩子去高考复读就要放弃2.7万的收入。如果你的家庭经济实力不济,怎么能走完用钱铺就的复读路?
就算有高考复读的经济实力,但能不能获得家长的支持,依然是决定复读成败的重要因素。在西北某省,汉族学生复读和达线的比例远高于少数民族。因为让落榜的孩子高考复读的汉族家庭占到了六成,只有十分之一的少数民族家庭作出同样的选择。试想一下,来年再次站到高考场前,身后却没有父母加油打气,仅是这份失落就能击垮无数人。
第二种不适合高考复读的人,是心理素质不佳的人。 高考复读生在焦虑、抑郁、偏执和人际敏感等问题上,得分比应届生更高。特别是自尊心更强的男生,不甘心高考失利,比女生更容易被自己打败。 而且,如果不能做好心理调控,复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厌学情绪,陷入被动复读的境地。主动高考复读的考生对高考所持的态度更积极,而心理奔溃的复读生,更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。可想而知,后者的复读收不到太大的效果。 第三种不适合高考复读的人,是找不到靠谱高考补习学校的人。
高考复习通常遵循这样的模式:先分单元将各科的知识分类整理,从零散的知识中建立起体系;然后开展专题训练,做好变式训练;最后融会贯通,打通各个单元之间的壁垒。而有经验的学校会制定科学的合作学习模式,将学生分成小组,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,迎合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。 真正把有效的备考方法制度化,并能如执行军令般贯彻的学校并不多。放眼国内,也只有近年来在媒体中大火的那几家“高考工厂”和地方重点中学私设的高考补习班。因此,如果进不去办学模式优秀的高考复读班,你就要谨慎考虑复读了。 高考复读能不能改变命运?能。广西人吴善柳参加十次高考高考后,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清华。但彼时他已32岁。用十年青春死磕名牌高校,正是当今中国复读和高考改变命运的绝佳写照。 |